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孵化基地到科技园,静安区正集聚资源赋能产业发展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时间:2023-08-31 17:03:35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人才,是上海的最核心资源、最宝贵资源和战略资源。在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入核心功能建设的关键时刻,党中央把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任务交给上海,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随着以打造“海聚英才”人才品牌为契机,上海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科创办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园区,持续发掘人才、用好人才。


【资料图】

如何让上海的人才有归属感、成就感?如何让上海成为天下英才的逐梦之城、圆梦之都?

即日起,上海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科创办联合人民网上海频道共同推出“上海市海聚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系列报道”,为您讲述科创园区的引才、用才故事。

“从众创苗圃到孵化器,到加速创业营,再到产业创新赋能,我们有一个全链条的服务。”

上海聚能湾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猛接受采访时介绍,聚能湾创新创业中心(以下简称“聚能湾”)是上海市北高新园区的双创孵化主体,孵化器整体孵化面积48400平方米。

“云、数、智、链”产业特色

如何才能服务好创新创业企业和人才?

黄猛说:“创新创业的氛围很重要,我们相信打铁还需自身硬。”

据他介绍,首先,团队要保持以创新创业者的态度来服务基地的创新创业企业,比如,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开设小课堂,开展人才在专业、技能、政策等方面的培训等。”

近年来,聚能湾基地围绕“双创孵化+投资助力+专业增值服务+产业创新赋能”的目标砥砺奋进,在孵化基础工作扎实推进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拓展业务类型,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

在服务人才上,聚能湾还“跨前一步”,主动对接企业需要的资源。为贯彻上海市政府关于“创业带动就业”的相关政策精神,拓展孵化服务,聚能湾通过整合人社局、市北职业培训中心、优质人力资源公司资源,推行孵化器人力资源服务工作,帮助在孵企业享受相关政策,解决人力资源问题。

比如,聚能湾积极挖掘基地内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留学回国人员创办的企业,做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服务支持。2022年,聚能湾推荐基地内企业上海零三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汪关盛申报国家人社部“2022年度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基地建立了专题辅导小组,精准帮助企业创始人梳理企业运营情况、创业经历等,辅导企业完成人才项目的申报,在申报的每一个环节辅导小组都给予了专业的辅导,最后帮助企业创始人成功获评国家人社部“2022年度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优秀类创业项目”奖,并获得专项经费资助。

2009年基地启用至今,聚能湾已获得科技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工信部“全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人社部“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三项国家级荣誉。

聚能湾作为上海第一批海聚英才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推进企业自身人才建设的同时,基地还积极帮助企业引进“外脑”,孵化器针对创业企业的需求,在发展节点和具体业务开展中,引入导师资源,基地也成为首批市科创中心认定的“上海市创业导师工作室”。

此外,聚能湾还积极推进大数据产业生态建设。主动承接上海市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SODA大赛),坚持走出上海,覆盖长三角,连接东北等地区以及海外招募创新团队,打造以赛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生态发展。

黄猛表示,目前聚能湾已经形成“云、数、智、链”鲜明的产业特色和垂直生态企业落地孵化的载体,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产业链底层技术、中层平台到顶层应用等,已经形成头部企业引领,中小型科技企业借力融通发展的良好基础。

依托高校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同样,作为上海市首批海聚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同属于静安区的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上大科技园)在创新创业人才服务方面也颇具特色。

在2023年4月8日举行的“上海科创”杯第三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上大科技园辅导参赛的昀光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精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2家企业成功斩获创业赛道21强,园区获奖成绩位列上海市前茅。

“累计注册企业130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0余家,科技小巨人企业 6 家,专精特新企业 10 家,主板上市企业1家,科创板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园区企业年税收超1.5亿元。”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办于1991年,是上海市第一家由高校创办的大学科技园,园区位于上海大学静安校区内,具有丰富的高校科技资源。

园区自成立以来,依托上海大学科研、人才等优势,将创新要素与市场要素紧密结合,推动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

据了解,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隶属于大张江政策支持范围,落地在园区内的企业、高端人才等均可以享受到大张江的政策支持。

2018年3月,学校“先进工模具钢及应用技术”专利技术作价3000万元在园区成立学科型公司,产品质量达到国外同类高端产品水平,填补国内空白,2021年获得战略注资7000万人民币;2021年9月,园区培育了学校“精海系列”无人艇技术专利作价4200万元与合作方组建注册资本10500万元学科型公司,将科研创新成果推向市场,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12月,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示范工程在上海正式投运。园区培育的上创超导公司为该项目提供第二代高温超导核心关键带材,这是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大标志性进展。

此外,园区还与创业投资机构、金融机构、银行、基金等科技企业服务机构合作,与英诺天使基金、亿微(上海)创业投资、上海创业接力科技金融服务集团、上海穆达投资、水滴石天使基金、工商银行闸北支行、中国银行闸北支行、浦发银行闸北支行、中信银行大宁支行、海通证券上海分公司、中信建投证券等长期合作,助力园区企业发展。

面向未来,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将继续打响“海聚英才”人才工作品牌,建立健全以聚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为重要载体的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发展,在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城市发展中“书写鲜明印象,彰显上大特质”,为上海、长三角地区和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图片均由受访园区提供)

【结语】

“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上海,坚持着力提升整座城市的人才服务意识,设身处地为人才着想,甘当人才服务的“店小二”,让人才从细微处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软实力”始终贯穿在上海人才产业链打造的全过程之中,不断提升着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

海聚揽英才,卓越筑高地。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