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 > 正文
全球最资讯丨达州好人王先川:用双手传递感恩与幸福
来源:达州日报网     时间:2023-03-27 22:07:20

助人为乐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在达州市宣汉县,有一个人将这句话刻在心间并实践了数十年。他,就是经营着一家木材加工厂的王先川。


(资料图)

助数十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积极参与出资维修校舍、为困难家庭捐资捐物等公益事业,累计捐资捐物超20万元……几十年来,从家贫辍学到受舅舅帮助勤学苦读,从在外漂泊到回乡创业带动家乡发展,王先川一直坚持初心,他的善举也受到了无数乡亲的称赞。今年年初,他被评为2022年第四季度“达州好人”。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1976年6月,王先川在宣汉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出生了。这时,他户口本上的名字还是“郑永安”。对于一般人来说更改自己的姓名是一件“麻烦”的大事,但“郑永安”却下定决心改名为“王先川”,其中原因还要从他的童年说起。

读小学的郑永安勤奋好学,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老师和同学都非常喜爱他。然而,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多、爷爷奶奶年老多病,为了帮父母分担压力,小学毕业后郑永安选择了辍学,回家做家务和农活。

郑永安的舅舅王念孝住在万源市罗文镇,与其十分亲近。听说外甥辍学回家,他深感惋惜。王念孝不忍心让这个优秀的孩子荒废学业,便匆匆赶往郑永安家。“永安成绩这么好,好好读书一定有出息的!”王念孝苦苦劝说郑永安父母,表示愿意将外甥接到自家附近的罗文中学读初中,并承诺负责外甥的衣食住行和所有学费。

得到父母的同意后,郑永安在舅舅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初中学业。1983年7月,郑永安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原达县财贸学校。舅舅的善举,在郑永安心里深深地埋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他暗暗发誓,长大后要成为舅舅这样的人,报答舅舅、帮助他人。为了表示对舅舅王念孝的感激,郑永安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王先川”。“舅舅舅妈就像我的再生父母,我永远都会记得他们对我的爱。”王先川说。

从学校毕业后,王先川进入宣汉县国营印刷厂工作。2002年,他又辞职远赴广东顺德务工。从工地搬运到工厂工人、营销管理,无论工作再苦再累,王先川都咬牙坚持了下来,只为不辜负儿时的初心、身上的责任和心中的抱负。

在大城市奋斗10余年,王先川虽积攒了一定的资金,但也深深地体会到了漂泊的孤独,他开始思念家乡和许久未见的亲人。2007年4月,他谢绝工厂老板的再三挽留,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宣汉县新华镇河坝村4组。那时,王先川的家乡还十分贫困。看着乡亲们亲切的脸庞,王先川想到了辛劳一生的父母和舅舅舅妈,他下定决心要在家乡创业,带动家乡一同发展,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助人为乐是最大的幸福

在木材加工行业奋斗多年,王先川亦通达谙练木材加工技术和工厂经营管理。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将200余万元积蓄全部取出,在宣汉县投资建立了一个木材加工厂。

为了帮助乡亲们脱贫脱困,王先川的工厂实行了“三优政策”:优先用困难工人、优先发放工资、优厚劳保奖金等福利待遇。他招聘了100余名当地务工农民和52名有孩子的贫困家庭父母,每年人均收入可达4万元以上。每到逢年过节,王先川都会带着慰问金去看望家庭困难的乡亲们,并送去大米、挂面等食品。这一举动已经成了王先川的习惯,东西虽然不算贵重,但都满含着他浓浓的心意。

得知新华镇河坝村5组的熊思源因继父长期患病,家庭十分困难,王先川就主动提出帮助他们。为保证熊思源的两个儿子能正常上学,从2007年起,王先川每年都会送去现金、大米和挂面等,保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

因缺乏资金,家乡的许多学校都已经破旧不堪,王先川深知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数年来他多次出资,帮助学校修缮环境。2015年5月,王先川为河坝中心校改建校门捐款2000元;2021年9月,为黄金镇沙场村小学校舍维修捐款1万元;2018年至2020年,王先川连续3年为河坝村小学送柴上千斤,方便学生和职工们烧水煮饭、烧火取暖……王先川从不计较钱财,遇见有困难的学生家庭,他就会出手相助,多年来帮助数十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王叔叔”。

从受到舅舅帮助的那时起,王先川的初心便是感恩。“这么多年以来,我终于顿悟,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就是助人为乐、回报社会。我想继续通过自己的双手,把人世间的所有幸福与美好都传递出去!”王先川说。

来源:达州日报网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